年年栽樹不見樹 植樹造林莫要“植數造零”
來源:陜西日報
又是一年春來到,陽春三月植樹好。各地都利用“植樹節(jié)”前后的這段寶貴時機,采取領導帶頭,組織干部群眾廣泛參與的種種辦法,栽楊插柳,綠化城鄉(xiāng),掀起植樹造林高潮。
植樹造林是保護環(huán)境的重大有效措施,對治理環(huán)境、降低污染、阻擊PM2.5非常重要。有數據顯示:一畝樹林一年可吸收灰塵2萬至6萬千克,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,釋放出48千克氧氣;一公頃草坪每年可吸收煙塵30噸以上;而公園的成片林木還可降低噪聲5至40分貝,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量要多降低5至25分貝。要創(chuàng)造美麗的生活世界,需要切切實實地增加綠色,大興植樹造林新風。
然而,無論把這項工作說得多么重要,每逢植樹高潮時,仍有那么一些地方留下“年年栽樹不見樹,歲歲插柳不成蔭”的遺憾:栽植的樹成活率低,投入的綠化經費打了水漂,使植樹變成植“數”、造林變成造“零”。這些,與整體上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的植樹造林高潮顯得很不和諧。
為何會出現“植數造零”?細究之余不難發(fā)現,多數地方緣于形式主義作怪:有些地方搞植樹造林,僅是為了形勢需要,應付“植樹節(jié)”的工作安排;有些地方組織大規(guī)模的植樹活動,只是為了“報紙上落名,電視上有影”,宣傳自己的政績。在這種指導思想影響下,植樹活動組織者的著眼點只放在“植”的場面上,只看植樹的人是否都來了、植樹活動是否在報紙電視上宣傳了等,至于植的樹是死是活,則少人過問。
出現“植數造零”,還表現出一些地方沒有整體規(guī)劃、缺乏對植樹造林工作的統(tǒng)一考慮和系統(tǒng)管理:或者是起初在路邊渠旁植了樹,又因道路拓寬改道等原因,前栽后毀,勞民傷財;或者是沒有科學指導,栽種不適宜當地的林木品種,“水土不服”。凡此種種,都不僅造成了經濟損失,還荒廢了寶貴的林業(yè)生產時間。
要確保植樹造林的落實,關鍵是要以說到做到、確保落實的認真精神作保證,以嚴格的科學論證、合理規(guī)劃作保障。要真正提高認識,明確植樹造林是功在當代、利在千秋的好事。要堅持實事求是,棄假求真,搞好統(tǒng)籌規(guī)劃,注重植管結合,確保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,收到真正的效果。當然,最重要的是實行嚴格的“問責制”,讓那些搞形式主義的人沾不上便宜,討不了巧。
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”,種下了希望,收獲的才是藍天。植樹造林也要講求實實在在,再莫搞“植數造零”的假把戲來遮掩人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