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省成本培育落葉大喬木
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是每個苗圃人的目標,苗木質(zhì)量好壞也直接影響到經(jīng)濟效益。落葉大苗的培育標準為:高大通直的干,干高達到2米至3.5米,胸徑達到5厘米以上,具有完整緊湊、勻稱的樹冠,須根發(fā)達。培育大苗一般可采取兩種方法,留床養(yǎng)護或者移苗養(yǎng)護。
留床養(yǎng)護就是把生根的扦插苗或播種苗密植,株行距約為25厘米,充足的肥水管理,第一年就可長到1.5米,因為密植,樹干是直的,第二年加強肥水管理,大約長到2.5米,第三年以120厘米×60厘米行株距移植,并定干2.5米,第四年不動,第五年隔一行移出一株,行距不變。株行距為120厘米×120厘米,加強肥水管理,第六年或第七年即可長成大苗。出圃留床養(yǎng)護適合干性比較強,不容易彎曲,生長速度慢的樹種,如銀杏、柿樹、水杉、楊柳、白蠟、青銅等。留床養(yǎng)護必須保留樹木的頂端優(yōu)勢,必要時采用修剪的方法控制側(cè)稍生長。我們在春季氣溫達到零攝氏度以上時(約3月上中旬)條播的白蠟種子,經(jīng)過移栽,稀植3年就可出圃,6年至7年可培育成大苗。
移苗養(yǎng)護同樣是播種苗或扦插苗第一年密植,長到1.5米高,第二年移植,按60厘米×60厘米的株行距種植,加強肥水管理,地上部分不修剪,促其根部生長,達到養(yǎng)根的目的。第三年平茬剪去地上部,只留一壯芽,當年可長到2.5米,第四年不動,第五年隔行去行,隔株去株,達到120厘米×120厘米,第六年速長一年,第七年或第八年長成大苗出圃。移苗養(yǎng)護適用于干性生長不強,樹干容易彎曲,苗木質(zhì)量差的苗木,如國槐、欒樹、合歡、元寶楓、榆樹等。我們當年播種國槐種子,第二年移栽后加強肥水管理,第三年我們試驗了一半剪去上半部分,留有50厘米左右,另一半從地面留一壯芽平茬,第四年在50厘米處長出的樹干在剪口處彎曲,影響樹木的美觀。雖然長成大樹后,彎度不太明顯,但也能看到樹身的彎度,造成其出圃時間延長。在地面平茬的樹干筆直,有了這次經(jīng)驗,我們改變了在中部短截培養(yǎng)國槐的方法,同樣7年左右培育成大樹。
落葉喬木的大苗培育株行距是眾多樹種常用平均值,具體哪個樹種采用多少的株行距最合適要根據(jù)樹干的干性強弱,分枝情況、生長速度快慢、修剪方法等的不同而定。